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非劇情片以人物為故事的爭議

近日有國外的媒體要到台灣來拍攝電視節目,他們定了一個題目,過幾天之後我接到他們的信件,說是要找這些題材裡面的人物,透過人物來講述故事。好了,我也是因為這件事情有感而發,想來談談這裡面的思考方式。
我們如何能夠從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看出一些端倪?讀者可能會說:問題在那裡?好,那麼我們來動動腦筋,問題在那裡?之前這個部落格就說過,影像這種東西是非常的專業,你會什麼不會什麼,一眼就看穿了,不必自覺是個主管或經理之類的,就自我感覺良好,人在那個位置上,沒本事也難贏得一點尊敬,也許同情會更多些。我也說過在攝影現場剪接現場,都是一眼就可以知道此人功力如何,重要的是還知道他下一步該走那裡不能走那裡,至於此人資質的盡頭在那裡,也許說不得也不好說。所以僅憑一封信,怎麼就能夠知道這背後許多的故事?當然可以。我兜了一圈,也是希望大家動動腦筋。
在這個部落格我經常強調,要擺脫學校既有的教育是很難的一件事情。學校為什麼要這樣教?也是根據多年來國外求學的經驗所累積出來的,早先台灣是留日的居多,1980年代之後才有留美的人才回來,除了陳耀析導演較早回來之外。傳統上受到前輩的薰陶,自然是積極求學,得到更多的知識,慢慢的學習將作品一件件的做出來。我們所能理解與運用的,還是留在腦海裡那些前輩們老師們所教導的範疇,於是片子要這樣寫,這樣拍,真是天經地義,不就是書上是這樣說的?老師是這樣教的?那我們就來問一個簡單的問題,要是老師沒教的呢?也許有人會說,老師沒教的也許只是那個老師所知有限,或者老師說的時候正好蹺課沒聽到,或者老師剛好沒說。反正不是老師說的,就有點離經叛道,不是想搞實驗,不然就是那裡不正常,或者是不舒服。回過頭來我們這樣問,要是所有的老師都沒教呢?書上都沒提過呢?甚至影片也沒這樣拍過呢?那有沒有這個可能性?大家要傷腦筋,回答是有還是沒有?你想想看,答案一定是有這個可能性,怎麼有可能影像只能做到這樣而已,你如果10年後再回來看到這些影像,多半第一個反應就是落伍了。問題就在於我們看事情的角度就是以過去所受到的訓練,也只能看看現在,而且連現在的事情都處理不好了,那有10年的心情和目光?我們繼續問了,那20年之後,30年之後呢?那這又跟我們今天談的題目有什麼關係?
如果我們能夠超越老師所教的,是否影片就有可能做的不一般,答案是很難說,不過純粹就不一般而言,是有很大的機會。那我們就來問了,以人物為故事,就是現在有一個題目,比如說拍總統府好了,找一個有意思的人物來當故事的主角,你可以直接找總統本人,或是幫總統理髮的小姐,或者是跟我們比較有關係的總統隨身拍攝小組,或是憲兵隊、老工友、秘書、情報單位、國安單位、總統辦公室人員,反正不管是什麼人,他都是人,把他們在總統府的事情拍一拍,也就是個故事了,節目就做完了。那請問這種節目是一般還是不一般。那又請問這種節目叫任何一家電視或是傳播媒體來,不就是都差不多一個樣,有何分別?那讀者也許會說,題目是一樣,可是功力不同,寫稿、導演、攝影、剪接不同,出來就是不一樣。那請問真的是這樣嗎?也許也就是剛好你可以拍到總統府,別人拍不到而已你如何說你的作品就是好好到和別人不一樣。好,問題究竟出在那裡?你有沒有本事把這個總統府的故事說的很不一般。也許有人會說,等拿到足夠的資料,也去總統府堪景一番並且和這些人物談過之後,故事才會出來。當然我們這個部落格企圖心很大,我們以前文章中就說過了,為什麼我們總是需要到被逼到交稿日前的前一刻,才有勉強的答案,而不是一開始就知道,為什麼我們不是一開始接到一個任務,就知道所有可能發生事情的種種可能性。這個部落格就是希望大家有這個能力,一眼就可以看穿事情的本末,如果這樣的思維讀者有興趣,歡迎來這裡動動腦。
職業場所或是學校教育當然是教大家去找一個有意思的人物,從他們的故事中發展影片結構。那麼我們剛剛問了,可能有問題,最先是這種偏重報導式的做法,很一般,不會有突出的成績,為什麼?也許乍看之下這是觀眾要的節目,其實對做一部非劇情影片來說,犯了很嚴重的錯誤,而且還不少,裡面的錯誤多半是老師沒教的,有興趣動腦的人可以想一想,等我們把一些基礎的觀念寫完之後,也許大家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One Cut/美濃/2011.1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