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影片所要達到的第一個意境:雋永

我不知道大家想做影片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經常把劇情片以外的片子叫做非劇情片,通俗簡單的說法就是叫它紀錄片,因為紀錄片工作者廣義的包山包海,全部囊括在裡面。然而實情如此嗎?這些界定重要嗎?這裡面的界定,可以討論,答案是非常的重要。對於許多書上或是專家的看法,就請大家思考再思考,許多成形的看法未必是對的,通常也只是嚇唬人用的。我們將來好好聊聊紀錄片的時候,再來思考這些定義。
今天看了兩年前的作品,也是有感而發,想論述一下影片屬於雋永的價值。當初在做這個片子的時候,我告訴對方業者,希望能有一個空間和機會做出十年二十年之後都還耐看的影片。還好對方尊重我,放手讓我做,兩年過後,不知道看過多少次了,看起來還是很新很耐看。從事影像工作的人大部分花費許多的力氣,替出資單位拍攝影片,換取基本的生活必需,要做到業主能夠接受的導演級品味,就像遇到伯樂一樣,很難,非常的難。原因很簡單,出資的人有他強烈宣傳的目的,而且對影像的理解有限,也許雖然他看得懂高深艱澀的電影,但並不表示他執行起來會跟著夢中走。意思就是導演要拍到自己想做到的成果,很難,難在業主,更難的是自己。我們的部落格曾經說過要幫大家解決人事的困擾,當然也就能解決以前年輕的時候,為什麼碰不到伯樂的問題,我們將慢慢的帶著大家去思考這中間的過程。
這篇文章主要還是談影片雋永的價值。影片作為一個藝術形式,比起其他的藝術,尤其是音樂美術,相對來講脆弱許多,可能連照片的藝術價值都很難比得上,這是就縱觀長遠來看。簡單的說法就是其他的藝術類型耐看耐聽,影片卻並非如此,而且幾乎成相反的走勢,越看越不耐看。小時候我們上一代的人確實可以去電影院,連看梁山伯與祝英台十次。到了我長大的時候,院線電影大概是每部都去看,同輩朋友也大多如此,已經很少聽到有人為了一部片,多看兩次的情形。而現在影片氾濫的時代,大多和人聊起,可能就是某某電影看過了沒,沒看過也不稀奇,因為選擇實在太多。如果不管年代與歷史,影片的特性很容易讓人覺得看過就好,誰會沒事一直重複看已經知道的故事情節。所以有意思的就是,電影或是其他形式的影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實根本的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解決什麼?至少解決一個觀賞者在看完影片之後,還會有股衝動與慾望的想再看一次。讀者也許會說,有這種影片啊,有些影片就會不斷的想看。當然是有,但是實情也不是這樣。假使你希望你想要再看一遍,那麼請問第二遍呢?第二遍之後的第三遍呢?能夠持續希望的看十次嗎?那請問影史上數量其實不算多的電影大師們那些超高水準的作品,經得起連看十次嗎?也許有,保證絕對值得,但是對剛剛提出來的問題假使有一絲懷疑,那就說明了就算把上個世紀最好的大師,大師最好的作品,放到戲院來播,播一場滿座,第二場人去了一半,第三場......。也許大家也會說電影有自己的特質,是其他藝術形式做不到的表現方式,這當然沒錯,但是我問的是作為雋永的價值,影片說實在的,是心虛的。
我們換個角度來看看,既然影片如此充斥,那就表示影片的需求將大增,大增的結果就是要競賽,競賽的目的最後還是烏龜會贏,意思就是最後誰的作品很耐,誰就有可能突出重圍。如果你能夠想到如何解決影像的耐看性,那恭喜你,你不但是國家級人才,還是世界級的人才。我們這個部落格又要開始讓大家傷傷腦筋了,我當然相信許多拍大片的導演也希望自己拍出來的電影一直有觀眾想看,未來十年二十年放在電視上播,當然我是認為那時候應該沒有電視了,反正不管在那裡播出,就是還是很好看。不過想歸想,其實就是做不到。實際的情形就是,看第一遍覺得新奇好看,接著推薦叫朋友也去看,然後隨著時間的流失,新的影片不斷出來,原來的新片變成舊片,時間又過,舊片就變成了窖藏高粱,陳年舊片了。最後可能還是得去問問周星馳,他是怎麼做到的。這是半開玩笑的話。
好了,問題來了,影片怎麼做到雋永,而非倦永?我們來動動腦筋。首先,自然要有一個觀念,就是影片的製作要有前瞻性。當然讀者用膝蓋想就知道,那還用說嗎?其實實際情形並不是如此。並沒有線上的人,不管導演或是製作人,好好想過這個問題。那你會說,怎麼可能,做影片不就是希望觀眾欣賞,還能持續的看下去嗎?話雖然如此,但是我敢說並沒有太多人有雋永的想法,或是說就算有,也不知道怎麼執行。如果大家不相信的話,我來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如果是非劇情片,那麼是不是影片中多半有採訪,被訪問的人是不是要打上職稱,所以請問了,如果將來這個人換了職位與工作,那請問這個片子能播多久?可以再播十年二十年嗎?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好,如果你去想想50年代60年代的紀錄片,你也可以說那時候主角就是學生啊,十年二十年後主角當然早就不是學生了,可是影片依舊動人好看啊。這話也不錯,就像之前文章所說的,只要影片有人生哲學的價值,就是好的影片。我們在這個時代,吸取了多少影像工作者辛苦打下的基業,當然不能只滿足於好的影片。我們這個部落格堅信影像遠遠不止於此,他有更高的境界。在去到更高的境界之前,我們的影片總要有點意境,去思考雋永是所有意境的第一個步驟,很多影片在剛製作的時候,明明是一部新片,在做的時候或剛完成時,馬上就讓他過時,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新聞片,大概是他自己的說法害了自己,說是今日的新聞就是昨日的歷史,聽起來很順口,是是而非的論點,誰說新聞一定是現在看到的做法。世界上當然有人把新聞作成一看想再看的影片,為什麼我們沒有那樣雄心壯志的思惟和執行力?問題出在那?歸根節底問題出在解決影像問題的能力。意境是一種感受與認知,因此雋永就是一種認知,如果你企圖要做到影片有雋永的價值,除了前面提到的前瞻性之外,影片自然要做到一種在意境上的完全不同,這是有層次步驟的,我們將在這個部落格慢慢的說明。現在讀者能夠思考有關影片的雋永性,第一步最關鍵的因素其實就是排除影響雋永的可能性,請仔細想想,收穫就是你的。比方說職稱的問題,主持人的問題,提問的問題,手法的問題,敘述的問題,寫作的問題等等等等,意思就是你能夠想到的都有問題,那如果你還想不到呢?還是沒有辦法解決影像問題呢?還是歡迎大家來這裡玩玩,思考思考影像的未來性,也許這個未來能夠解決你眼下的問題。

One Cut/美濃/2011.10.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