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影片製作的主題與子命題

昨天看了馬來西亞朋友製作的電視節目,覺得製作水準已經很好了,也寫信鼓勵他,畢竟他本身背景條件就已經很好了。不過看了節目之後,忍不住想講點觀感,當然我知道很多問題都出在好為人之師,不過推責的說法是,有時問題其實出在大家只想活在掌聲中,聽不進也不想聽自己想像之外的話語。
我還是說了,來這個地方玩是要花腦筋的。你如何在看過影片之後,暫時不談自己的好惡,而提出更好的建議?而我們這個部落格的目的其實並不是要大家提更好的建議,這樣太小看他了,這個部落格說的是:遠遠的地方還有另一個境界,意思就是,能給好意見之外,其實還有更好的意見,必須起碼要有這種能力,才是功夫。問題又來了,什麼樣的意見叫做好意見?就專業的立場來看是門功夫,不過首先必須要提出專業上的觀點
我先說明一下為什麼有這種習慣。我在1999年有機會帶了一群學經歷優異的導演在電視台工作。當時有幸承蒙他們在剪接的時候會跑來問我問題,多半是怎麼樣可以把影片做的更好,那時候我就開始思考怎麼樣帶一群優秀的人。那時候的想法是,把自己的片子做的更好,原因是高階的長官不少人程度與涵養都讓人搖頭,就算是一個主管得不到人家的尊重又如何是個稱職的主管,所以追求職務不該是個目標。何況喜愛這個工作,他的真正本質就是要做好的影片,只有影片可以流傳與流芳後世,電視台連要撐上個10年20年都很辛苦了,更別提將來可能沒有電視台這種行業了。把自己的片子做好,是訓練自己思考的能力,這樣提出來的意見,也許還有人想聽。
我最近摔傷了手,就在想應該要多花點時間和力氣來寫這個部落格,本來是想從打基礎開始慢慢談,也引導思考,不過還是一切隨緣吧!這篇文章談的技巧是製作影片的高手所為,但還有更高招,大家可以開始動腦筋了。怎麼樣可以把影片做的好?技巧實在很多,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找到一個適當的主題。請不要只看字面上的意思,你會說每個片子或是節目,本來拍攝就有主題,這那叫做技巧!但是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我先說一則故事大家比較會明白我的意思。我們曾經一個拍攝隊伍到巴西的亞馬遜森林拍攝。在我們才剛剛抵達的時候,我就在水上看著風景。一位年輕人跑過來問我此行的目的,我沒有立刻回答。他說他是德國的某家電視台,來Amazon拍了兩個星期了,還不知道拍什麼,只拍了一個農夫,再過一個星期就要回去了。這次的談話實在看起來不像是德式作風,可見得要拍個什麼內容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來動動腦,既然是到了Amazon,主題自然就是Amazon。你也許會說Amazon這麼的大,怎麼會是題目?題目也許可以是Amazon的有機農業、原住民工法、水資源、雨林浩劫....等等才叫題目。這個說法也沒錯,但是如果你要做出更高水準的影片,就不能夠簡單的思考。那我們來問問,如果要做這樣的題目,為什麼老遠非得去Amazon,所以很自然,題目根本就脫離不了Amazon。假設你會繼續問,我們可以從Amazon的歷史、科學數據、正在進行的改革....等等措施開始進入影片想闡述的內容,這樣就可以是獨特的Amazon的影片。就好像介紹吉隆坡的鬧市,可以從吉隆坡的歷史和鬧市形成的地理環境開始。這樣的做法沒有錯,但是請問一件事,誰不是這樣做?這樣的表現手法是OK,但並不突出,也許節目有其限制,綁手綁腳。但大家也知道,電視台長官懂得有限,所以千萬不要找一堆理由自己設限。我在這個部落格說過了,影像製作上的方法與技巧實在是不可限量,只是我們侷限在教育認知,特別是受新聞和一個叫約翰的英國人的影響,我們還是會慢慢帶領大家來思考這個問題。
在Amazon的題目自然是Amazon,吉隆坡是吉隆坡,題目再縮小,Amazon原住民漁獵生活或吉隆坡鬧市生活,這些雖然是題目或是主題,但是製作上的技巧絕對不能只有一個題目,因為這樣的題目對製作上來講並不具體,所以需要自己設定一個子命題,這個子命題不是題目,或者說是觀眾不知道的一個小題目。這個小題目怎麼來怎麼用?首先先說明,這個子命題可以大到看起來接近大題目,小到幾乎找不到,總之是觀眾最好不要知道,但一定要感受的到。這個子題是作者的命題,他首先當然要和你的主題有關,但是就算是最抽象的命題,也要和這個主題有關。我來說明一下,我自己曾經做過突尼西亞的影片,是推廣突尼西亞的旅遊,好了,主題就是突尼西亞,請問這麼大的國家怎麼介紹?當時還記得看過一部電影叫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裡面提到過突尼斯的風有個名字叫季比里,印象很深,也覺得很有意思,所以我就用"風"來作為我的子命題,也就是影片的概念。有興趣的人可以在我的另一個部落格Ohgigi找到部份的片段。突尼西亞這個作品離現在有15年了,不是我最好的作品,至少還很耐看。所謂不是我最好的作品,是因為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構成一部好影片只有一個要素,就是要有人生意含,這種人生意含大可大到一種哲理,小可到生活的反思,所以這個子命題就要有人生的意義。問題來了,誰賦予他意義?我們通常看到的影片是拍攝或採訪的對象,講述著自己的故事,由他們的故事告訴觀眾人生體會與經驗。大家仔細想想,是不是都是這樣的片子。當然我們可以把這種影片稱作foreground drive的影片,也沒麼錯,但是我們再動腦筋想想,請問誰才是作者?難道是被拍攝的人嗎?當然不是,影片自有作者,通常是那個倒楣被人家叫導演的人。所以這個子命題就是導演當時對拍攝主題的人生思考。聽起來很抽象嗎?我試著舉一些例子。十幾年前,我也為馬來西亞一個慈善團體做過10年回顧的影片,所以題目是10週年。當時許多的志工都有這種經驗,白天在外頭做了好事,晚上回家就很懷念與回味今天所做的事 ,所以我選的子題是「念念不忘」,這就是人們共通的心聲,自然是人生哲理。這個概念還是被拍攝者提供,作者採納的結果。也有是作者自己的體會,把他變成一個子命題。我也有機會在十年前替一個新加坡慈善的醫生團體拍片,假設我們的題目就是無國界醫生,請問這種片子怎麼拍?所以題目自然是無國界醫師,一般就是把他們的歷史、理念、現況、服務範圍經過採訪加以編排,稍微經過影像訓練,誰都可以做,你再怎麼努力也不會突出,關鍵點就在於需要一個子命題。你回想看看,是不是一般的影片沒這件事,因為缺乏技巧。我那時年紀輕輕就長了不少的老人斑,當時新加坡最好的整型醫師說要幫我雷射去除,雖然是很小的手術,我還是頭一回。接著就聽到醫師溫柔的一直說,等一下那邊會痛,會有一點燒焦的感覺等等,我才覺得當人們心靈最脆弱的時候,對周遭的感應真是太敏感了。所以我把這個體會拿來作為子命題,在影片中我就問了,什麼是世界上最柔軟的東西?這個就是貫穿整個影片的子命題,答案是:人所說出來的話。寫到這裡,應該可以更進一步體會我所說人生意含的概念了。
這種子命題最好就是只有一個概念,然後將這個概念用來貫穿全場,好處就是他可以把不相關的場景、時間、地點都可以串連起來,連成一氣。之後最重要的處理工夫就是,作者要將這個子命題隱隱潛藏,最高境界就是不露痕跡,意思就是故事正在走,子命題就隱藏在下面繼續流動,不能停,這一點請讀者先行體會。至於可不可以有更多的子命題在一個影片中?當然可以,原則就是要和最主要的子命題有關連,然後要有能力處理複雜的邏輯關係,這其實可以用科學點的方法來解釋,我們慢慢再聊。
One Cut/美濃/2011.7.25

2011年7月18日 星期一

紀錄片拍攝現場的攝影倫理之ㄧ:罩子放亮

前幾天公視派了HD的機器來美濃拍攝,還帶了一個助理拿著一個很長的Boom桿就架在我的攝影機旁。我們離主舞台有一段距離,這隻Boom就一直在我旁邊。我看看不對,因為現場聲音很吵,就用手指了指這個Boom。這個小助理是個年輕的聰明人,他馬上會意過來,看了看手上直立起來的這個麥克風桿,略帶靦腆的回答我說,他們只收市長致詞的聲音。好了,大家應該開始習慣來這個部落格玩,是要花腦筋的。那我就要問了,他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這時攝影師也好奇轉過頭來,我本來想囉唆講兩句的,不是罵人,但是看著他們忙於拍攝,想想公視自有高人可以點撥,只是不知道他們到底知不知道高人在那裡?其實你們也不要覺得好笑,我的一個朋友在我看來是台灣最好的攝影人才,他在一家大的電視台做了12年,電視台最高層的主管還是認為我這個朋友不會攝影,結果他在做行政工作。所以我一直說台灣的電視真是一場災難,寫到這裡更想說是一場大災難。現在的世道要學些真工夫,像我們這種你機器一架,就知道你有多少工夫的人,很難混的,而且想學真工夫,要夠聰明能夠判斷,大家可知道電影的教科書,連最簡單的理論都是錯的,更確切的說是不完全正確,所以我要大家不要相信你看到的,包括我這個部落格,而是要多想想多思考,這樣的說法有沒有道理。
近來在拍攝現場最讓我困惑的事情就是:不管是紀錄片工作者、攝影師、新聞從業人員等等,在拍攝現場總是無視其他攝影器材的存在,就是要擋你的鏡頭,不是從你機器前走過,要不然就是接近被拍攝的人物,結果我們的鏡頭總有拿著攝影機的人在前面晃來晃去。這裡面還包括了在台灣非常資深的紀錄片導演,所以特別感到心疼。這個現象說明了不管是資深或剛出社會的拍攝者,還是不太理解紀錄片的意含和取鏡頭的方式。我知道學校或職場上是要求要有東西,要拍到畫面,你好回去交差。但是紀錄片他不是一種交差的東西,他是一門藝術。這門藝術有很多的先決條件,我們會一一加以陳述。在這裡我們先提兩個觀念:首先現場拍攝的第一個情況就是:膽子要夠大。你會說這個很容易,不就是拍嗎!其實實際上的狀況是沒那麼容易。當你在現場碰到等級比你高的機器或是等級比你高的導演,你會一直義正言辭的放膽去拍嗎?要不是有任務在身,還不見得呢!那如果現場只有你一台機器,你不需要去比機器比人,就會大膽的拍嗎?其實也沒那麼容易,光場面和陌生人就叫你在A點,不敢亂去B點。所以現場拍攝的第一個條件,就是完全是職業上的考量,那裡有最好的角度最好的構圖,就應該優先佔著那個位置。幾個月前高雄甲仙大橋通車,對當地是件大事,地方人士希望能留下好的影像記錄,我就去幫這個忙。總統剪綵的那一刻,我早就選好了位置,結果跟隨總統前來的新聞記者,慌忙的像無頭蒼蠅,看起來真是可憐,怎麼有人要做這種自己折磨自己的工作!這群人很快的就擋在我面前,我當然立刻命令他們全部蹲下。這群人還算有職業道德,看起來跟總統的新聞記者也算有經驗,看到我在後面,全部半蹲或蹲下。意思就是說你膽子要大,但是也要環顧周遭。為什麼環顧周遭這麼的重要?除了不會妨礙別人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水準的表現。前者不妨礙別人是職業倫理的表現,後者主要還是我前面說過的,我們在現場一看就知道拍攝者的功力,其中有一項指標就是環顧周遭的能力。我們再回來問這個問題,你想想看,同樣在一個拍攝現場,比如說10台機器在拍,你是否能夠知道每一部機器拍攝的問題,他在做什麼?有什麼事情他做對或做的不對,然後你還可以建議他怎麼做,讓他能夠欣然接受他不知道的事?
好了如果你知道這些答案,是不需要來這裡逛的,如果你希望將來有這種功力,也可以一句話就能解決大導演的問題,那麼這就是我們的目的,不過這種功力急不得。所謂環顧周遭的方式有些技巧第一步就是:shoot two eyes open。這是紀錄片大師們的原句。當然現在液晶螢幕一打開,好像是不需要這樣做。不過職業的人還是習慣透過觀景窗來拍攝,所以你會看到攝影師都是瞇起眼睛在工作。看起來很專業,其實如果他不是用兩隻眼睛睜開的方式拍攝,他怎麼知道周遭發生了什麼事,難到要別人拍拍他的肩膀,他才知道周圍發生的事嗎?想想看就知道這不對的。
所以這篇文章要說的就是拍攝時罩子要放亮,不要去擋人家的鏡頭,否則人家也可以擋你的,不必如此,紀錄片拍攝還有許多解決的辦法。回頭說那個拿Boom桿的年輕人所說的話是什麼意思?大家可以繼續思考,我們會在不久的將來再來說說一個業界從開始就犯下錯誤的觀念。不過最後我還是忍不住要說,像我這樣人微言輕者,怎麼可以指導大導演。當然我知道一般人會相信有社會地位的人所說的話,但是這個部落格一直在反覆的說:思考。當你更有能力思考,你的影像創作將會走的更遠。我們這一行不要管那些眷戀職位的人,這種軟實力其實就是講實力。請問大導演大公司就不會碰到創作上的問題嗎?誰手上有更好的辦法,可以透過討論或辯論,不要再一副官大學問大,部落格不是官場,不吃這一套的。我們的目的只是要做出更好的作品,難道這不是創作上的願望嗎?
One Cut/美濃/20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