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影片聲音音軌的多重運用

最近有朋友想出版有聲書,先是跟我提起這件事情,才說完就說我這個搞影像的人應該是不懂。我是一句話都還沒講,對方一句話就先扣死你,我自己心裡也無奈也好笑。我們從事這種工作的人,其實常遇到這種被人家定位的事情,用比較政治的話來說,叫做扣帽子;用比較流行的話,就叫衛星定位好了。這還可能不是專業上認知的問題,而是人們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舉個例子來說,攝影師出身的導演,剛開始當導演的時候,一定會被質疑導演的功力,因為大家還停留在他是攝影的印象中;又比如像我這樣一個紀錄片學校出身的人,也只能夠被人介紹為紀錄片導演,好像我就是不懂戲劇。我常常碰到不認識我的人,很快的就否定了我的能力,像這幾年我住在鄉下,如果我們這裡有比較大型的片子拍,就有人屬意去台北找專業的人下來,我心裡還真是覺得要理解一個人的能力,說起來容易,就算專業的領域,電影電視圈,要碰到知人用人的人,其實已經少到幾乎沒有。
當然我們這個部落格企圖心很大,來過這裡玩的人都知道我說過在現場拍攝,你只要腳架一擺,動一個鏡頭,我就知道你有幾斤幾兩重,為什麼?其實讀者可以再去動動腦筋,問題在那裡?在拍攝現場的人如果有機會和我聊聊或想問我,我可以從他的動作告訴他一些他不知道的事情。當然我不會沒事找事愛教人,一切看緣份。如果你是不小心逛到這個部落格,大概沒辦法接受我的說法,那我必須再說一次,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話,包括我,而是要問對你有沒有幫助。好了,既然我說有本事一眼就看出一個人的能力,剛剛說在拍攝現場,那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場景,一眼就可看出來?那當然還有很多的場景也同樣看得出來,舉例來說,我們也是一眼就可以看出在剪接台上,剪接師和導演的功力。我講的是一眼,不是看兩眼或研究一番,只需看一眼就知道這個人影像功力如何。為什麼?癥結點在什麼地方?如果你可以輕易的回答這些問題,我是歡迎這樣的讀者過一段時間再來這裡,希望那個時候,我已經能夠寫到影像的另一種境界,到時候大家再來深談。我們這個部落格是要動腦筋的,我現在只能說,一步步的闡述有關影像創意的看法和觀念之後,從事影像創意的人能夠輕易的解決創作上的難題,進而尋求更高層次的視覺概念。
其實朋友問有聲書的時候,我正好之前也是有著一股衝動,想做一個影片,是一個短片,但是完全沒畫面。這當然不是我的發明,如果你有機會參加國際影展,你當然看到的全是電影或電視電影,但是也有些規模不大的國際影展,講是講影展,也有一些是純粹聲音演出的作品。讀者可以想像一下,明明是影展,前面播了一部電影短片,接著就播放這種純聲音作品。燈光還是慢慢變暗,這時候雷聲來了;下起雨了;有車子聲音了;有鳥叫;狗吠;鄰居遠遠跑步聲;葉子唏唆聲;開門聲;女主角接著說話了:「你最好快點回來,恐怕雨會越來越大。」;然後另一位主角還在穿夾克的時候;遠處聽到了警笛聲劃過;男主角說:「我也是這樣想,沒辦法,還是要出去一趟。」好,以上的故事是臨時編的,大意就是,一群看影展的人,還盯著螢幕看的時候,聲音的演出慢慢的鋪陳一個短故事,然後觀眾索性慢慢閉起眼睛,享受聲音的宴饗,你這時候專注在聲音,才能夠領略聲音的優美與震撼。大家可能會問這種屬於廣播電台的節目,為什麼會在影展播?有點意思吧,這個也是可以動動腦的問題。寫到這裡突然想提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學問大了,腦筋需要花點氣力的,請問世界上的影展,還有那些是所有影展單位還沒想到過的影展主題?有趣吧,而且你的答案最好是可以讓主辦的城市能夠帶來大量的經濟價值和世界的領先潮流。如果你有高招,相信就是國家級需要的人才。
我們這個部落格當然是搞影像創意,所以經常動腦想想是個習慣,而且是個好習慣,你常常想怎麼突破自己,就是讓自己進步。有沒有人找你其實不重要,你想想看,如果你沒有這麼好的習慣,當有人來問你的時候,你想都沒想過,也答不出個所以然,就會留下缺憾了。反正動動腦不花錢不吃虧的,能夠幫人解決問題的人,就是有用的人。你如果說動腦筋傷神,那就有點傷感情了。話說回來,我們這個部落格現在還處在幫讀者打好基本功的階段,所以討論的主題主要還是基本觀念的建立。
我在電視台工作的時候,總是異類。只要我做的節目播出去,就有不少人跑到老闆那邊告狀,說我又做了一個奇怪的東西播出去了。我在兩家電視台10多年都是如此,最後幾年作品是被禁播,上頭的理由是觀眾看不懂。可見電視台的高階主管,對專業的認知是匱乏的。當然我對電視台主管通常沒什麼好印象,但是我比較難過的是,和我大概同等的製作人和導演,也對我的做法大感不解。這篇文章主要的是講聲音,以現在電視台非線性剪接的作業方式來說,通常規定所謂的主音在第一軌,以Final Cut Pro來說就是A1和A2;自然音或現場音在第二軌,就是A3和A4;音樂在第三軌,也就是A5和A6。廣義的來看就是使用A1到A6這些音軌,最後再混音,之後再將其中的一軌送上衛星。我隨便做一個最簡單的電視節目,遠遠不止用到這些音軌,結果惹來一些製作人的抱怨,他們問我為什麼要用到這麼多的音軌,然後丟下一句話說大家就只用到6個,你為什麼就是要跟別人不ㄧ樣,增加大家的困擾!我聽了之後總是不解有什麼好困擾的,到底誰才跟別人不一樣!在影像上大多數使用的方式,包括導演甚至攝影、後製,多數人使用的方法或習慣,請問一定是對的嗎,很有可能就錯在基本上,然後大家就將錯就錯,或其實根本就不知道到底問題在那裡。好了,那你是支持大多數做電視節目的看法,還是支持我的想法。我們來說說這個道理。首先你剛學電影的時候,可能會聽到老師這樣的說,電影裡頭影像和聲音的重要性,各佔50%。仔細的想一想,這個話好像很有道理,但問題是你再進一步去想,50%是科學根據還是想像?請問這個數字那裡來的?我覺得說話的人只是要表示從事影像的人不要忽略聲音的重要性,所以他講一半一半,但是影像和聲音確實是有比例,是有數字的,好了,又要動腦筋了,請問正確的數字是什麼?又是為什麼?好了,聲音既然這麼重要,為什麼節目裡只有三個聲音:講話、現場音和音樂。是誰無知的規定只能有三種聲音。我們剛剛隨便寫的故事,如果聲音同時出現,你去算算就有24個音軌。那麼我們用最簡單的思考來問一個問題,以Final Cut Pro來看,它的音軌請問最多可以開到幾個音軌?答案是99個。那請問誰會無聊到設計一個軟體要用到99個音軌,電視台不就是開玩笑的用到6個。這個玩笑開太大了!用到99個當然就是有需要才有這樣的設計。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的學生電影,動不動都是26個聲軌,以Final Cut Pro的左右聲道來計算,就是A1到A52。那還只是學生電影,還沒開始剪就佔了這麼多。那主流電影呢?答案是100個以上的音軌,絕對不誇張,如果你用好的耳機欣賞電影,閉起眼睛就會聽到你平時看電影時聽不到的細微聲。所以99個軌跡還不夠用呢,這下就可以明白電視從業人員專業上的水準,做出來的節目大概都是家長想盡辦法不讓小孩看,或者乾脆努力的考慮家裡不要有電視。電視的定義已經逐漸的調整與改變,變局其實很快。影像創意不是要跟上時代,而是要遠遠的超越時代,才是真正的實力。
One Cut/美濃/2011.1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