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7日 星期二

影片應避免使用訪談的方式開場

大約在25年前,一群電影界的前輩在台北籌組地下電影組織,標榜不尋商業模式進入戲院的做法,他們的理念其中有一項就是人人都可以成為導演,期待電影的觀念能夠向下扎根。那個時代還沒有什麼個人電腦和網路的年代,數位時代更是遙遠聽都沒聽過的事情,靠的還是傳統8釐米或16釐米的概念和一腔的熱情。這群人在當時比起來沒有顯赫的學歷,也沒有獲得電影公司的關愛眼神,除了啟蒙後進之外,隨著8釐米影片沖印的困難和其他因素,理想也跟著人事而崩解。講這個故事的意思就是,也許我們要來思索一下他們提出的,人人都可以成為導演的這個信念。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許多的理念可能現在還必須靠現代科技來解決,換個方式也可以這樣說,要靠非常先進的商業形式才能做到。所以人人都可以成為導演,可能就要靠數位時代全面降臨就可做到。問題是,真的是人人都可以成為導演嗎?這句話當然沒有問題,但是問題就在後面的事情,人人都適合做導演嗎?
前幾天不小心看了一部電影的開場,凱特的慾望日記 I Don't Know How She Dose It (2011),是凱特的一位女性朋友接受訪問的時候把這個故事介紹出來。因為是慾望城市Sarah Jessica Parker主演,一開始就強烈的懷疑這是她在成名後把類似的故事導演成電影版本,原因就在於她開場使用的方式。這種以訪問的方式開場,是許多演員轉導演所犯下的共同毛病。我所謂的訪問方式是廣義的定義,包含使用正式與非正式訪問和隱藏的訪問聲音。後來去查了一下導演,發現是拍攝Emma的導演Douglas McGrath。我合理的懷疑他只是傀儡,Sarah Jessica Parker正在為她將來導演夢鋪路,大家可以拭目以待。有了非職業導演的插手,這部影片不用看也知道慘不忍睹。這個部落格會帶領大家怎麼看出這些端倪,慢慢的你就會知道一個鏡頭,一個腳架放的位置,就知道要不要浪費時間繼續下去了。問題就是開場的方式,選擇以訪問的方式開場通常不是一個好的方式,或者說是通常是想不出如何是好的方式,才以訪問開場。特別是非劇情片的使用方式,大量的以訪問者的口述作為開場,而在片中也以各種訪問者的談話,剪輯成一個作者需要的論述影片。大家仔細的想想,記錄形式的影片不就是新聞式的播報方式或是訪問取各自的片段,好一點就成了報導文學性描述,湊出一段影片。好,如果仔細的思考,這個邏輯通嗎?我們再來換個角度思考,如果你不是拍片的人,而剛好是受訪者,你會准許拍片的人總是如此斷章取義嗎?那我真的不禁懷疑起來拍紀錄片的導演怎麼願意接受新聞或記錄影片的訪問?你怎麼對待作品,別人也就怎麼對你。除非是,接受訪問的目的只是為了宣傳。有關宣傳的概念,容我日後再來詳述。我們現在大概略知非劇情片對待影片的方式是不近人道的,等我們一步步往下走,你就會慢慢知道這裡面隱藏的殘酷事實。那拍片的人要不要面對?或者這樣說好了,這個世界上要不要面對或正視這個影像上的困境?有思想和想法的朋友可以進ㄧ步的思考這個問題。那在劇情片也是ㄧ樣,並不是不能用訪問開場,我們每篇文章都在強調影片的每個步驟都有道理的依循,都有方法技巧,如果可能,讀者將了解影片在敘述一個故事更好的方式,或者說可能的另一個境界在那裡。首先還是要運用腦袋來想想,我們所做的每個動作是什麼?為什麼你要這樣做?這中間的道理在哪裡?如果不明白這可能的道理,還是一直找理由說藝術是主觀的判別,這種說法在我們這裡是行不通的。那麼Douglas McGrath導演難道沒有更好的開場方式嗎?難道他不了解這中間的問題與奧妙嗎?假如你對影像有能力思考,就算是世界重要的導演,你也有本事說服對方看不見的問題,這不但是有趣,而且是頂級的功力,這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嗎?所以回過頭來說,訪問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訪問?為什麼要以訪問別人的形式開場?又為了什麼訪問的形式要避免用?
我們有千百種形式來說故事,也就有千百種形式開場。故事一開始就是,不明白這件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就會去問一個人這件事的來龍去脈以及對方的觀點和觀察,這有助於幫我們釐清事情。那為什麼他可以幫我們釐清事情?因為他是最接近事件中心的觀察者,或者是我們要探討的事件的核心研究人員,所以我們透過訪問的方式去了解這個故事的由來與進程。依著這個邏輯,這種中心旁的人開始彙編成一個故事,或者比較易懂的說法是拼湊成一個故事或是故事的開場。好了,假設主角站在中心位置,那麼所謂旁邊的人究竟是多遠?想像主角是箭靶的中心,旁邊的人會在中心點的第一圈還是第二圈還是第三圈?如何決定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如果是第一圈敘述起這個故事,代表的是這些人和主角的關係親密,但是親密有親密的問題,大家可以先想想,這會是什麼問題?如果以第三圈或是更外圍的人士開場敘述,代表他所知道的事情或主角是聽說得來或是間接知道,那他跟故事主體有一段距離,好處就是編劇有更多的空間再去探究故事的核心,而故事的過程更顯曲折神祕,比較適合謎情犯罪電影。那麼我們回過來說第ㄧ圈的問題,由於過度的親密,主角人物就沒有太多的神秘感,不適合地位特殊或是那種明星式的風采,因為最親密的朋友會提供出最芭樂的內幕,這種爆料方式,提早結束了主角的氣勢。換句話說,以這種方式開場,不是喜劇就是鄰家故事,主角要有犧牲的打算?好,那麼第二圈呢?又適用在什麼樣的影片呢?也許你已經有答案了,或者大家可以再想想看,等這個部落格繼續寫影片的開場方式之後,我們再來探討第二圈的真正用法。這裡要先提出一個問題,在我們繼續進入影片開場之前,也就是有沒有一個方法是所有人一看一個畫面,而且是相同的畫面,就知道這是個好影片?有沒有呢?又是為什麼呢?最後避免以訪談的方式開場,主要就是要訓練捨棄一種自己已經很熟悉的方法,老是重複使用,生命中挺沒變化,也沒什麼意思。希望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One Cut/美濃/2012.7.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