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劇情片與紀錄片有關失焦問題的概念

我知道在影像的處理上,許多人都遇上麻煩。講起來好像劇情片比較有多一點的論述,大家能找到的資料比較多些,要說到紀錄片,更多的時候是一知半解,多半只是憑著自己的經驗與直覺,當然最令人討厭的,就是自以為懂這些事情,無形中把學成的事情觀念化了,也就是變成主觀深層於心,很難從中解放出來。我還是要回來講,無論是劇情片或是非劇情片,在現代的當下,總是會面臨現代當下的困境和問題,更不用講未來怎麼辦!我們這個部落格一直在強調要有新的思考,如果可以視野更遠的解決更是屬於未來的視覺問題,才是高手。這種高手你說別人敬佩不?其實我不太相信,因為同是這個行業的人,誰能服誰?你要是說敬畏,我還相信。人多多少少,還是有自知之明。
未來的事情不知道的話,最起碼要解決眼下的問題。最近因為迷上研究字,也在構想創作新的元素,比較少寫有關影像的文章。這兩天特別拍了一段失焦的畫面,也是突然有感而發,想聊聊這個話題。
我記得很多年前,我的同事導演很不能理解的問我,為什麼我在國外拍攝的一個畫面是失焦的還剪了進去。當時我突然被他的話給問住了,心裡想哪有不對呢!我又把影片拿出來看一下,記得是走訪一個貧民區與小孩子的臨時互動,鏡頭為了捕捉小孩的畫面,有調整找焦距的鏡頭。其實失焦是記錄影片的一種美學方式,紀錄片是allow,也就是容許這樣的方式存在。當時我看了看,還是維持原本失焦的鏡頭,我知道我的同事導演很不以為然。
這件事放在心上很久了,最近看到的幾個電影都有運用失焦這樣的美學概念,只是表現手法值得商榷。我們還是回來先說說這個部落格最先強調的一個觀念,也就是每個影像鏡頭的運用一定有它的道理,也就是可以說服絕大多數人甚至所有人的一個共通的道理。然後從這裡出發,我們再來看看在創作上,如何ㄧ步步的往前行走。那如果我們不知道這些事情有沒有關係?其實也沒什麼關係,每個人還是可以憑空用自己的想像創作出來。只是我們可以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請問是否知道攝影機要擺哪裡?為什麼要擺這裡?怎麼個擺法?又為了什麼?也許你會回答,不就是我要拍這個就擺在要拍攝的前面,找一個構圖好的角度拍攝。如果是這樣回答也不能說錯,只能說還不了解影像攝影全方位的知識。如果這個簡單的問題都會讓人想想,那我還是廣告一下,請多來這個部落格思考一下,影像在創作上的問題。



失焦的問題如何運用?我們先來看看劇情片,法國電影「你快樂所以我快樂」(Happy Few)在6分11秒的時候,主角大約10歲的小女兒從庭院的樹叢走到攝影機面前,看到草地上一隻被咬碎內臟的雞。小女孩從樹叢中出現的時候就是失焦,一直到鏡頭前面才是焦距所在。這兩個鏡頭,一個是全知鏡頭從樹叢跑過來,一個則是主觀鏡頭看到雞,都是手持攝影機的形式拍攝。不過手法上,第一個鏡頭相對穩定的像是架在腳架上的鏡頭,第二個則是相對晃動。當然,光是這兩個鏡頭就有很多可以談論的事情,我們今天先是聚焦在焦距的問題上。傳統的劇情片拍攝是要跟焦的,通常是所謂的大助或是第一攝影助理最專業的工作。成本少一點的影片就麻煩攝影師自己來了。如果你想顛覆傳統,不是不行,但要說出個道理出來。好了,我們先來問問看,為什麼要失焦?大家想一想,失焦不就是不在焦距上,不在觀眾應該注意的軌跡裡。那小女孩在這個畫面就是一個人,將近一秒完全沒有焦距,那是為什麼。有好幾種解釋的方式,比如第一個,這是突如其來臨時發生,或是突發又異常重要非用不可的畫面。再來就是刻意的抹煞這個人物成為焦點,或是失智失憶的情況。再來就是回憶與夢幻,才有失焦的安排。可惜導演在處理起這個問題,並不是安排回憶,也不是什麼臨時突發又重要的事情,而是嘗試著另一種在大人間被忽視的小孩心境,所以他大膽的嘗試用失焦的美學處理。我只能說,電影確實已經注意到失焦成為美學的可能性,可惜我還是覺得拿捏不得宜,如果修正畫面的兩種晃動方式,也許還可以摸得到一點什麼叫做鏡頭的準確性。至於這兩個鏡頭在焦距的討論之外,也有許多有趣的話題,我們會慢慢帶著大家思考一下,也許你可以自己問自己,攝影機擺放位置的問題,要是你是導演,怎麼處理。
對於未來的鏡頭美學,我當然相信所謂的失焦是一個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的一種方式,只是要怎麼個玩法?我們再回來說說,為什麼我們要花時間研究與討論這個在影片上可以說是少有的鏡頭?為什麼?其實答案就是這種失焦確實是一種美學,那如果是美學,它所呈現的方式可以很簡單,那就是看得出來失焦可以作為心靈以及藝術概念的提升,那才是失焦的美學,將來會有它獨特的地位。最後有關紀錄片失焦的處理,我們會在進入紀錄片的領域時,再來深入的加以討論。

One Cut/美濃/2012.5.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