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影片製作的主題與子命題

昨天看了馬來西亞朋友製作的電視節目,覺得製作水準已經很好了,也寫信鼓勵他,畢竟他本身背景條件就已經很好了。不過看了節目之後,忍不住想講點觀感,當然我知道很多問題都出在好為人之師,不過推責的說法是,有時問題其實出在大家只想活在掌聲中,聽不進也不想聽自己想像之外的話語。
我還是說了,來這個地方玩是要花腦筋的。你如何在看過影片之後,暫時不談自己的好惡,而提出更好的建議?而我們這個部落格的目的其實並不是要大家提更好的建議,這樣太小看他了,這個部落格說的是:遠遠的地方還有另一個境界,意思就是,能給好意見之外,其實還有更好的意見,必須起碼要有這種能力,才是功夫。問題又來了,什麼樣的意見叫做好意見?就專業的立場來看是門功夫,不過首先必須要提出專業上的觀點
我先說明一下為什麼有這種習慣。我在1999年有機會帶了一群學經歷優異的導演在電視台工作。當時有幸承蒙他們在剪接的時候會跑來問我問題,多半是怎麼樣可以把影片做的更好,那時候我就開始思考怎麼樣帶一群優秀的人。那時候的想法是,把自己的片子做的更好,原因是高階的長官不少人程度與涵養都讓人搖頭,就算是一個主管得不到人家的尊重又如何是個稱職的主管,所以追求職務不該是個目標。何況喜愛這個工作,他的真正本質就是要做好的影片,只有影片可以流傳與流芳後世,電視台連要撐上個10年20年都很辛苦了,更別提將來可能沒有電視台這種行業了。把自己的片子做好,是訓練自己思考的能力,這樣提出來的意見,也許還有人想聽。
我最近摔傷了手,就在想應該要多花點時間和力氣來寫這個部落格,本來是想從打基礎開始慢慢談,也引導思考,不過還是一切隨緣吧!這篇文章談的技巧是製作影片的高手所為,但還有更高招,大家可以開始動腦筋了。怎麼樣可以把影片做的好?技巧實在很多,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找到一個適當的主題。請不要只看字面上的意思,你會說每個片子或是節目,本來拍攝就有主題,這那叫做技巧!但是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我先說一則故事大家比較會明白我的意思。我們曾經一個拍攝隊伍到巴西的亞馬遜森林拍攝。在我們才剛剛抵達的時候,我就在水上看著風景。一位年輕人跑過來問我此行的目的,我沒有立刻回答。他說他是德國的某家電視台,來Amazon拍了兩個星期了,還不知道拍什麼,只拍了一個農夫,再過一個星期就要回去了。這次的談話實在看起來不像是德式作風,可見得要拍個什麼內容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來動動腦,既然是到了Amazon,主題自然就是Amazon。你也許會說Amazon這麼的大,怎麼會是題目?題目也許可以是Amazon的有機農業、原住民工法、水資源、雨林浩劫....等等才叫題目。這個說法也沒錯,但是如果你要做出更高水準的影片,就不能夠簡單的思考。那我們來問問,如果要做這樣的題目,為什麼老遠非得去Amazon,所以很自然,題目根本就脫離不了Amazon。假設你會繼續問,我們可以從Amazon的歷史、科學數據、正在進行的改革....等等措施開始進入影片想闡述的內容,這樣就可以是獨特的Amazon的影片。就好像介紹吉隆坡的鬧市,可以從吉隆坡的歷史和鬧市形成的地理環境開始。這樣的做法沒有錯,但是請問一件事,誰不是這樣做?這樣的表現手法是OK,但並不突出,也許節目有其限制,綁手綁腳。但大家也知道,電視台長官懂得有限,所以千萬不要找一堆理由自己設限。我在這個部落格說過了,影像製作上的方法與技巧實在是不可限量,只是我們侷限在教育認知,特別是受新聞和一個叫約翰的英國人的影響,我們還是會慢慢帶領大家來思考這個問題。
在Amazon的題目自然是Amazon,吉隆坡是吉隆坡,題目再縮小,Amazon原住民漁獵生活或吉隆坡鬧市生活,這些雖然是題目或是主題,但是製作上的技巧絕對不能只有一個題目,因為這樣的題目對製作上來講並不具體,所以需要自己設定一個子命題,這個子命題不是題目,或者說是觀眾不知道的一個小題目。這個小題目怎麼來怎麼用?首先先說明,這個子命題可以大到看起來接近大題目,小到幾乎找不到,總之是觀眾最好不要知道,但一定要感受的到。這個子題是作者的命題,他首先當然要和你的主題有關,但是就算是最抽象的命題,也要和這個主題有關。我來說明一下,我自己曾經做過突尼西亞的影片,是推廣突尼西亞的旅遊,好了,主題就是突尼西亞,請問這麼大的國家怎麼介紹?當時還記得看過一部電影叫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裡面提到過突尼斯的風有個名字叫季比里,印象很深,也覺得很有意思,所以我就用"風"來作為我的子命題,也就是影片的概念。有興趣的人可以在我的另一個部落格Ohgigi找到部份的片段。突尼西亞這個作品離現在有15年了,不是我最好的作品,至少還很耐看。所謂不是我最好的作品,是因為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構成一部好影片只有一個要素,就是要有人生意含,這種人生意含大可大到一種哲理,小可到生活的反思,所以這個子命題就要有人生的意義。問題來了,誰賦予他意義?我們通常看到的影片是拍攝或採訪的對象,講述著自己的故事,由他們的故事告訴觀眾人生體會與經驗。大家仔細想想,是不是都是這樣的片子。當然我們可以把這種影片稱作foreground drive的影片,也沒麼錯,但是我們再動腦筋想想,請問誰才是作者?難道是被拍攝的人嗎?當然不是,影片自有作者,通常是那個倒楣被人家叫導演的人。所以這個子命題就是導演當時對拍攝主題的人生思考。聽起來很抽象嗎?我試著舉一些例子。十幾年前,我也為馬來西亞一個慈善團體做過10年回顧的影片,所以題目是10週年。當時許多的志工都有這種經驗,白天在外頭做了好事,晚上回家就很懷念與回味今天所做的事 ,所以我選的子題是「念念不忘」,這就是人們共通的心聲,自然是人生哲理。這個概念還是被拍攝者提供,作者採納的結果。也有是作者自己的體會,把他變成一個子命題。我也有機會在十年前替一個新加坡慈善的醫生團體拍片,假設我們的題目就是無國界醫生,請問這種片子怎麼拍?所以題目自然是無國界醫師,一般就是把他們的歷史、理念、現況、服務範圍經過採訪加以編排,稍微經過影像訓練,誰都可以做,你再怎麼努力也不會突出,關鍵點就在於需要一個子命題。你回想看看,是不是一般的影片沒這件事,因為缺乏技巧。我那時年紀輕輕就長了不少的老人斑,當時新加坡最好的整型醫師說要幫我雷射去除,雖然是很小的手術,我還是頭一回。接著就聽到醫師溫柔的一直說,等一下那邊會痛,會有一點燒焦的感覺等等,我才覺得當人們心靈最脆弱的時候,對周遭的感應真是太敏感了。所以我把這個體會拿來作為子命題,在影片中我就問了,什麼是世界上最柔軟的東西?這個就是貫穿整個影片的子命題,答案是:人所說出來的話。寫到這裡,應該可以更進一步體會我所說人生意含的概念了。
這種子命題最好就是只有一個概念,然後將這個概念用來貫穿全場,好處就是他可以把不相關的場景、時間、地點都可以串連起來,連成一氣。之後最重要的處理工夫就是,作者要將這個子命題隱隱潛藏,最高境界就是不露痕跡,意思就是故事正在走,子命題就隱藏在下面繼續流動,不能停,這一點請讀者先行體會。至於可不可以有更多的子命題在一個影片中?當然可以,原則就是要和最主要的子命題有關連,然後要有能力處理複雜的邏輯關係,這其實可以用科學點的方法來解釋,我們慢慢再聊。
One Cut/美濃/2011.7.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